杜尔伯特升级版的“脱贫攻坚”
原标题:八年前摘掉“国贫帽”,两年前甩下“省贫帽”,一年前贫困人口全部退出。脱贫不是终点,减贫仍在继续,且看——
杜尔伯特升级版的“脱贫攻坚”
俯瞰东吐莫村。大庆日报记者 陈炳霖 摄
喔、喔、喔……鸡鸣破晓,杜尔伯特迎来晨曦。
此刻,江湾乡江湾村的包明礼,已开始起网收鱼;克尔台乡太平庄村的王建军,在工地上和起了水泥;敖林西伯乡新兴村孟庆哲,正挥着羊鞭驱赶羊群;一心乡前进村的驻村干部韩明祥,拉开了玉米加工厂的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在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就有一股坚韧的力量,滴水石穿,久久为功。
八年前,摘掉“国贫帽”,两年前甩下“省贫帽”,一年前,全县贫困人口全部退出。
脱贫攻坚,让杜尔伯特人告别贫困。升级版的“脱贫攻坚”,让全面小康渐行渐近。
■将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延伸出“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企业分红、就业务工”四条促民增收路径,既“输血”更“造血”
走进江湾乡3000亩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入眼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
“稻蟹、稻蟹,不光有稻,还有蟹。”驻村工作队队长单长明,指着被稻田“包围”的一个水池告诉记者:“一部分蟹苗在这里精养,还有一部分我们已经投到稻田里。等到秋天,咱们就能水稻、螃蟹‘双丰收’啦。”
稻蟹,点燃了贫困群众产业增收的希望。“今年,我们通过劳务雇佣、技术指导、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蟹稻综合种养。不算其他的,全乡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能拿到1000多元分红。”江湾乡挂职副乡长王越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贫困户增收的希望就在一个个产业上。
多年来,杜尔伯特以工业立县战略统领全局,成功引进伊品、九阳、谷实、圣泉等产业大项目,“食品工业强县”的牌子越擦越亮,县域经济在行稳致远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河有水小河满”,高质量发展的县域经济为杜尔伯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增添了“底气”。
村有“家业”,县有“家底”,脱贫就有“底气”。
杜尔伯特敲定的“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企业分红、就业务工”四条促民增收路径,确保每一户贫困群众都参与到一个或多个扶贫产业中,实现“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
特色种植是杜尔伯特脱贫的“功臣”之一。投资633.5万元,与安徽亳州阳光新科药业合作的林下种植中草药扶贫项目,共落实林地种植防风、桔梗等2.8万亩,带动2973户户均增收2000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达到78.7%。
规模养殖方面,省公安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商银行、大庆炼化公司4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280万元,在7个村实施铁牛入托扶贫项目,带动30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22元;发放鹅雏、鸡雏补贴169万元,扶持1390户参与养殖,户均增收2400元。
记者在巴彦查干乡巴彦他拉村采访时,就遇上一支“鹅队”——2000多只大鹅排着数百米的长队在村头“放风”,很是壮观。“鹅司令”王会永说:“我养的鹅不算多,也就算中等。”
“远的不说,今年我们就安排专项资金4171.9万元,实施了生猪养殖、和牛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项目19个,预计新增收益250万元,能够带动户均增收689元。”杜尔伯特县扶贫办主任李雅娟说。
在杜尔伯特采访,“分红”是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口中的高频词。
敖林西伯乡布木格村的李唯一就是受益者。“那个时候,感觉活着也没啥希望了。”年过7旬的李老汉,没有劳动能力,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仅靠低保和微薄的赡养费生活。驻村工作队“拉”了他一把,帮他加入了谷实集团富民生猪养殖合作社分红项目,还有由帮扶单位集资组建的金顺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分红项目。“谁成想,到老了还开上‘工资’了。”李老汉说,这好事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针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杜尔伯特组织成立富民生猪养殖合作社,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272万元建成4万头生猪养殖场,与谷实农牧集团合作发展生猪养殖,将全县贫困户纳入其中,带动户均增收700多元。
就业务工,也是杜尔伯特帮贫困户增收的一招。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连环湖镇南岗村村民邰玉艳说:“我能脱贫,靠的就是嘎日迪。”
2018年7月,嘎日迪景区试营业后,省文化和旅游厅调研员、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许连弟来到邰玉艳家,动员她把院子里的农产品拿到景区来卖。“没想到,这些家家都有的东西,在景区成了抢手货,我拎去的10多斤洗干净的黄瓜,很快就卖光了。”
走进邰玉艳家的院子,只见鸡鸭鹅成群,奶牛悠然嚼着饲料,园子里板蓝根、黄瓜等长得绿油油。“100多只鸡鸭鹅能卖9000多块钱,鸡蛋、鸭蛋、鹅蛋加上板蓝根等,还能卖1万……”她掰着手指头一算,咋也能挣个2万元。
李雅娟说,旅游景区景点和工业园区已吸纳995名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户均增收6700元。我们还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人口315人次,从事护林、护路、卫生保洁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今年以来,实现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2388人。
8月4日,哈师大驻一心乡前进村干部韩明祥给记者打来电话:“我们的鲜食玉米加工厂开工啦,欢迎你再来看看。”听到这儿,记者脑补了一个画面:一穗穗黄色、黑色和白色的玉米在生产线上,经过剥皮、分拣、清洗、消毒、包装、蒸煮、冷藏一条龙作业后,装箱待售。
前进村通过建设鲜食玉米项目,构建了“参与式”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最大限度参与到种植、务工等生产过程中。“现在,村里78%的贫困户直接参与到了鲜食玉米产业当中,43户签订了种植和务工协议。贫困户在这里掰一天玉米,就能挣一百多元钱。”说起这个哈师大驻村工作队“跑”出来的项目,韩明祥的话匣子就收不住。
“我们就是要把鲜食玉米加工干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哪怕今后我们回去了,也算给村里留了一份‘家业’。”韩明祥说。
■很多地方还在忙脱贫,杜尔伯特已经奔跑在减贫防返贫的路上
7月23日,在一片掌声中,杜尔伯特县社会扶贫助贫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已筹集总价值44.9万元的款物,将用于“爱心超市”建设,产业帮扶及贫困户、贫困学子的对接扶持。
几天后,胡吉吐莫镇赛罕他拉村一名贫困户,就用爱心积分兑换到一袋联盟成员、寿山公墓有限公司捐赠的海水稻大米。
社会扶贫助贫联盟的成立,仅是杜尔伯特建立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市委书记韩立华多次深入杜尔伯特调研走访、问需于民,指出“杜尔伯特省级贫困县如期摘帽,成绩来之不易”,要求杜尔伯特“在新的起点上,要保持住奋发有为的干劲,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们既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更要千方百计把发展搞上去,着力帮助大家增收致富、共同奔小康。”市长何忠华到杜尔伯特调研时指出。
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减贫……脱贫攻坚,杜尔伯特始终“在路上”。
杜尔伯特县委副书记宋玉红,给记者拿出一份《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关于建立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她说,我们解决好绝对贫困的问题后,还坚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记者在这份4000多字的《意见》里看到一句话:重点发展庭院经济,落实奖补政策,提高庭院利用率,推动全民参与,把“小庭院”做成“大文章”。
庭院经济能给贫困群众带来什么?带着这个问题,7月24日,记者来到胡吉吐莫镇东吐莫村村民李正伟家。刚一进院,嘎嘎嘎的叫声传来,一群大鹅正在悠闲地“散步”。
“你这大鹅养得挺好,有多少只?”“鹅子我养了100只,每只政府给补贴一半的钱,这可是好事。除了鹅子,我还养了鸡和羊。”李正伟说,今年他争取把剩下的扶贫贷款都还上。
“县里鼓励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搞养殖、搞种植,都有补贴。”同行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包庆年接过话茬,“老李家生活挺困难,老妈长年吃药,他自己养着俩孩子。不过他挺认干,借着党的好政策搞养殖,还了不少饥荒,日子也宽裕了些。”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杜尔伯特已安排专项资金230.9万元用于恢复生产奖补,引导了近290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
“《意见》下发后,县委通过周例会、月分析等形式加快推进,确保敲钟问响、见到实效。”据李雅娟介绍,目前“五大机制”、34个具体工作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3个、正常推进9个。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如何把返贫致贫扼杀在“萌芽”?杜尔伯特有高招。
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把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列为监测对象,监测范围覆盖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
“目前返贫监测帮扶软件已经开发完成,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红、黄、蓝三色预警,已确定黄色、蓝色监测对象46户90人,通过设立县乡村防返贫监测帮扶三级网格,设立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员等708人,织密和筑牢防止返贫致贫保障网。”李雅娟说。
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杜尔伯特完善政策保障落实,明确了资金、教育、健康、硬件、兜底、风险等“六大保障”。
设立县级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保障金500万元,乡级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保障金69万元,为县乡两级接续减贫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撑;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按寄宿生标准100%发放;建立帮扶责任人、村会计、村书记、民政助理、乡(镇)长“五级签字”临时救助机制;安排预算风险救助金10万元,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精准防贫保险……李雅娟说:“我们还实现了贫困户农业保险全覆盖,四类人群房屋改造全部完成,兜牢了基础保障。”
还有那些“摘帽不摘责任”的驻村干部们,作为脱贫路上的“引路人”,他们抛家舍业、不辞辛苦,为广大贫困群众照亮了前路。
组建省市县定点驻村工作队79支,237名驻村队员长期驻守、真帮实扶。这些干部撒网式入户,敲开千家万户门,江湾村的蟹稻养殖、东吐莫村的乡村旅游、后心村的“六小产业”、万丈村和幸福村的和牛养殖……他们“跑”出了真实情况和宝贵经验,“跑”出了深情厚谊和群众赞誉,“跑”出了脱贫摘帽和奔向小康。
每个周五,是杜尔伯特的“全县扶贫日”。脱贫攻坚这些年,9名市领导、29名县领导、136家帮扶单位、1682名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实现无缝对接,1200余名乡镇村干部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31家民营企业、8个社会组织、124名爱心人士积极发挥作用。“仅2019年,各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23.94万元,帮助解决就医就学、农业生产、低保救助等实际困难5000余件,群众认可度达99%。”李雅娟说。
尽管“摘帽”近两年,但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从县乡村干部到驻村工作队,仍是措施不减、力度不减、干劲不减。一位驻村干部的话“验证”了记者的感受:“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标,让所有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张张保障网,托起生活水平的提升,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20年啦,我终于能扔掉那根‘大拐棍’,就快不用遭罪了。”胡吉吐莫镇东吐莫村村民刘香梅指着一根又黑又粗的木棒说。
在包庆年的联系帮助下,一个多月前,刘大娘刚刚免费做了右腿股骨头手术。记者进屋时,她正推着术后学步车一步一步慢慢走着。“做手术啥钱都没花,就掏个路费和护理费,驻村干部帮大忙了!等右腿恢复差不多,我再去做左腿,以后就能正常走道儿啦。”
疾病,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在杜尔伯特,有不少与刘香梅同“病”相怜的人。
一心乡前进村村民杨双,老伴患有严重心衰和肺心病,经常住院,老两口只好将耕地流转出去,日子越过越穷。被确定为贫困户后,政府给杨双家翻建了老土房、接通了自来水,尤其是将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老两口一唠这些事乐得嘴都合不拢。
强“造血”,也防“失血”。杜尔伯特突出“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三率一度”等目标任务,坚持一项政策一项政策地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一件事一件事地干、一户一户地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换来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看病咋办?杜尔伯特出台《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一免五减”等政策,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80%,门诊慢性病种由36种扩大到54种,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
孩子上学咋办?建立全过程、一整套教育扶贫资助补助政策,发放国家助学、金秋助学等资金332.1万元,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全县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今年以来,共发放各类教育补助4400人次797.74万元。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由于疫情,学生上课由“线下”改成了“线上”。这可急坏了连环湖中心学校四年级一班的宋双凤,因为她家没有电脑,也没有智能手机。“后来,老师给我和我哥一人送来一个平板电脑,上课一点问题没有啦!”
原来,杜尔伯特通过调查摸底,排查出50个贫困家庭无法“线上”上课,就迅速购买50台平板电脑,同时协调联通公司免费开办50张卡,提供免费流量,在“线上”开课前送到了学生手中。
除此以外,还有农村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实现了“两线合一”……
一张张保障网,托起了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
还有那影响出行的“路”。2014年以来,杜尔伯特整合资金4.8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个,硬化巷道190公里,修建农田路107.7公里。
“出门不怕雨天、脚底不怕沾泥,想上哪儿去踩脚油门就到啦。”记者在东吐莫村采访,正赶上村里修建水泥路面巷道,帮工的村民干得格外起劲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杜尔伯特县从群众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修桥铺路、接水建房,让更多贫困群众“摸”到了更美好的生活。
“我家过去那土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住着甭提多糟心了。”一心乡前进村村民陈忠义的家原本在公路旁边,土屋土墙、泥砖泥瓦,刮阵大风都害怕房子倒了。时过境迁,陈家早已在泥草房改造政策的帮助下迁进新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
自精准扶贫“回头看”以来,杜尔伯特投入补贴资金6177万元,将全县1961户贫困户的危房全部改造完成;投入资金6051.6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23处,解决12.9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04户。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洗手池、冲水马桶、热水器……一个干净整洁、设施齐备的洗卫一体洗手间呈现在眼前,这是胡吉吐莫镇东吐莫村村民吴文祥的家。“我们农村的厕所和城里没啥区别了,这生活多美好!”吴文祥对“厕所革命”赞不绝口。记者一打听,东吐莫村不但有垃圾处理站,还有两个生活污水处理厂,200多户农民家里都通上了天然气。
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保医保兜底……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让上学、就医、参保等都从过去的“难”变成了“易”,从不完善逐步走向了完善。
路的变化、水的变化、房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潜移默化间让精神面貌发生着变化。
杜尔伯特镇万丈村村民张玉芳,曾是村里有名的“酒鬼”,一天不喝上三四顿心里就不舒坦,“哪天醉死哪天算。”这话总挂在他嘴上。看着乡里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大家的劝说和帮扶下,张玉芳终于开窍了,他砸碎了酒缸子,成功戒酒,整个人都变了样儿,打零工、养鸡鹅,现在家里被他收拾得甭提多利索了。
前两天,一心乡民主村的高喜顺,把在村里捡到的可回收垃圾送到“爱心超市”,刷了积分,领到了想要的奖品。“通过劳动,领到了奖品,感觉挺光荣。”高喜顺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杜尔伯特虽然不是第一个建“爱心超市”的,却是建得最全的。79个行政村建成79个“爱心超市”,发放奖励资金56万元,累计开展积分兑换4890多人次,开展各类评比表彰活动281次,兑换物品总价值40.6万元,惠及贫困户、边缘户、普通村民共1800多户3100多人次。
记者在各村采访,几乎都能在村广场上看到“光荣榜”,上面挂着“星级文明户”“最美脱贫户”……杜尔伯特选树先进典型,强化激励机制,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068户,“最美第一书记”“最美驻村干部”“最美扶贫乡村干部”“最美帮扶人”“最美脱贫户”等五类脱贫攻坚典型112人……文明乡风换来了文明新风。
这种升级版的“脱贫攻坚”,在美丽的杜尔伯特依然继续着……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是啊!在杜尔伯特采访,有好多张奋斗的笑脸让人难忘。
一心乡前进村村民杨双,曾经为给患病妻子治疗,四处举债,家里穷得叮当响。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60多岁的老爷子有了新奔头,发展庭院经济、参加扶贫公益服务岗位、到玉米加工厂打工……靠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
江湾乡江湾村的包明礼夫妻俩,过着“朝一晚九”的生活,凌晨一点多出门打鱼,夜晚九点饲喂鸡雏后才入睡,连9岁的儿子都说:“我爸妈挺不容易的。”这么干为了啥?老包说:“吃点儿辛苦不算啥,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再不好好干,多丢人啊!”
在胡吉吐莫镇东吐莫村,村民李正伟每天清晨4点起床放羊,“今年争取把剩下的扶贫贷款都还上”,是他的奋斗目标。同村的刘香梅大娘想的是,“等左腿股骨头手术做完,能正常走道儿,今后一定把日子操持好”……
好日子不是等出来的。扶贫政策再好、帮扶干部再好,贫困群众如果没有为梦想而奋斗的决心和行动,一切都是空谈。
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比起过去的穷日子、苦日子,住上大瓦房、喝上自来水、免费做手术、家门口打工……所有一切美好的变化,那一张张幸福喜悦的笑脸,都是靠奋斗得来的。
努力奋斗,让日子越过越好,不正是我们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吗!
大庆日报记者 马成 周志刚 赵龙 崔义鑫